這17個“新興業態”代表購物中心最新運營方向
對于業態,同樣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沒有絕對意義上的新舊,只看創新程度。比如共享單車,有“從無到有”的一個時間點,但實體商業領域,多是微創新,我們對“新興”的判斷標準本就各人不同。
01
文化產業相關品牌
瑞虹天地月亮灣引入摩登天空,坐實其以音樂為主導的定位方向。當然這類品牌不會大規模鋪店,這類案例能給商業帶來更多思路和可能,但普遍不具備復制性。
02
本土品牌
當傳統老品牌經過“再造”后進到主流購物中心,為什么就不能算“新興”了?上圖只是舉個例子,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品牌,而我們的商業環境日新月異,誰規定餐飲就一定要做成網紅店或者性冷淡風?
03
線上品牌
說到“互聯網思維品牌”,之前舉的例子是盒馬。一年中,京東開了線下店,一條開了快閃店,阿里直接開了購物中心,網易嚴選要開店,小米有品開店,大眾點評開結婚主題概念店。
04
專注細分市場的品牌
這些品牌專注精準市場定位,做相對“窄”但有忠誠度和重復購買力的客群。市場體量太大,“大而全”反而失去個性。這點不僅僅適用于品牌方面,對于購物中心的打造,我也很推薦新興商業體能瞄準精準窄客群,少了泛泛,整體商業環境才會更優質。
05
在屋頂花園玩出花樣
上海的屋頂花園,我最喜歡怡豐城的那個,沒有之一,很簡單的道理,因為有個兒童游樂場,因此吸引到孩子,有人氣,有生機。屋頂有花園不難,取決于設計,運營起來是關鍵,最終目的理應是創造新的體驗空間,吸引人氣到高樓層。
06
“無人”概念品牌
說的帶點互聯網思維叫“無人”,說白了就是自助機,包括現在很多扭蛋機,也都是直接用支付寶就可以掃碼支付操作。但這一年中阿里和騰訊推出了很多無人概念而做的快閃店。
07
搶占晚間市場
這一年中,光我寫過的關于商場延長營業時間的案例就有正大廣場和龍之夢購物公園,關于做夜間酒吧概念的品牌就有湖濱道的LOKAL by wagas和K11的Terminal 5(一個主題餐飲區域),其實商場要搶占的并不是晚10點到11點的客流(能有多少客流?),要吸引的是那些本身在晚上9點到9點半期間原本會放棄進到商場,而現在有可能產出新一筆銷售的客流。
08
生活家居雜貨業態
這個未必是新興,但多半是在風口,上文提到的那些線上品牌,很多到了線下后做的就是這個品類。而在線下市場,品牌也如雨后春筍,有些原本就有文創背景,有些則是跨業態創立,投資者也趨之若鶩。
09
代購品牌
這類品牌并不新,但因為“潮流”兩個神奇的字,成為了消費者追捧的對象。先不說最終開店后銷售業績如何,對商場而言,這類品牌的選擇本身就是一種“信號”——能吸引到市場潮牌的商場一般不會差,同時還能帶起一波話題。
10
化妝品業態
這都能算新興業態了?對原先大多只有絲芙蘭的購物中心而言,答案可能是肯定的。但問題是,一線化妝品對于購物中心的挑剔度高,最終可能只有最好的那幾家有能力做出氛圍。
11
原生態業態
真冰場已經不稀奇,現在能引起業內興趣的變成了馬場、室內滑雪場……總之隨著巨型體量的商業項目越來越多,需要消化更多商業面積,也就給了這些曾經想都不敢想的業態創造了合作契機,同時這也是消費者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信號。
12
室內主題樂園
上圖的樂圖空間其實還不是最具代表性,它可能與前年七寶萬科廣場的大魯閣趨同。而悅薈的“驚魂密鏡”、上海世茂廣場的Hello Kitty室內主題樂園、以及同是虹橋天地的海賊王主題店等也許更具有代表性,它們有一個共性,就是具有IP感,可能成為消費者慕名而去的“場所”,甚至這種IP做到極致的話,就成“朝圣”了。
13
天貓陪玩的品牌
從去年雙11開始,這只貓就很躁動,今年三八女神節,又如法炮制,之所以將它與上文線上品牌分開寫,是因為天貓更多是以一個合作方的姿態出現,它可能是如今商業環境中最不缺錢的金主之一,更多從市場活動滲透常駐進商業項目。
14
二次元業態
這是一個有精準忠實消費群體但如果操盤者不深入其中的話是很難做好的業態,因為你不能get到粉絲群體的點,就無法喚起共鳴。但如果做得好,不但具有話題性,也能成為客流來源以及為營銷活動帶來更多想象空間。這個業態在上海以前大多集中在非主流甚至不能算是“購物中心”的亞文化商業空間,如今能有八吉島實屬突破,如果容易做,也不會只有大悅城一家形成話題了。
15
具有美學意義的品牌
商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就是我們擁有自己的審美體系和美學理念。這就是為什么就商業項目而言,發達國家以及港資企業等會處于領先地位,是因為他們發展出了自己的體系和標準,而我們如今更像是個收割機,什么好用什么,當然這是發展的必經階段。而在品牌端,優秀者已經極具風格特征,這就是我覺得今后我們服裝市場尤其是國內設計師女裝品牌能夠大行其道的原因,同樣的理念也可以沿用到運動、鞋履、童裝等更多零售品類。
16
百貨商場細分品類
百盛做超市、伊勢丹做超市、伊勢丹做化妝品集合店、百盛做化妝品集合店,當今市場百貨商場在購物中心開個主力店已經不是主流,對購物中心而言浪費面積,對百貨而言不出效益,而用優勢品類拿小面積與購物中心合作,不失為雙贏之舉,這其實與“做細分市場”理念一致,同時也給到大型商業項目更多選擇空間。
17
“不務正業”的品牌
如果要強推新興業態,這可能是最實至名歸的。說是不務正業,其實是多業態結合,而且越是不相干就越有話題性。